桂州日月2-《大唐潜龙》
第(1/3)页
前此李药师南徇,已责成各地总管、刺史度量土地、普查人口,据以授田。
初唐纳租的时间,依当地作物收成之期进行敛集;纳调的时间,则在八月征收,九月输往京师或指定的地点。
这次李药师回到岭南,正值当地秋谷收成的时候。
岭南天候、地气适宜水稻的生长,物产丰饶,纳租绰绰有余。
然而纳调??
初唐纳调以绢为基准,绢是丝织品。
不产丝的地区则折为布,布是麻织品。
岭南养蚕缫丝、种麻织布的风俗,均远不如中原普遍。
因此这年纳调,未能征收完备。
岭南括入唐室不及半载,李药师原可上书,请求宽贷输调期限。
然而他在当地见到一种特殊的织品,名为“古贝”,其细者则为“白?”。
“古贝”已较麻布为胜,“白?”更加细软洁白,可比丝绢。
这是木棉织品,以花絮纺纱织绩,是俚族的古老传统工艺。
六百余年之后,这种技术才由黄道婆传入中土。
当时只有交州、广州才有,其他地方,尤其大唐帝都所在的关中,此物则十分珍贵稀罕。
李药师寻思,何不以白?、古贝替代部分绢帛,缴纳税赋?于是上书进陈当地情况,并以关中本位比较织品的价值,白?、古贝自是相对昂贵。
因此这年纳调,岭南所缴的数量虽少,而价值却高。
朝廷十分欣喜,下诏嘉勉。
李药师将奖赏广施于地方,让百姓感恩戴德。
日后中央颁布“租庸调”新制,即依李药师以白?、古贝替代部分绢帛的成例,将“调”改为“随土地所宜”,而不仅限于丝绢与麻布。
然而在交州、广州之外,其余地区没有白?、古贝。
李药师让和璧招募民工,助陆泽生进行工程施作,以工资向民间购入织品,上缴国库。
这是以徭役替代纳“调”的变通,亦是“租庸调”制度纳“庸”的前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