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但没一会,马士英又道:“可臣认为,朝廷全部免费,这几年或许不会有事,以后天下的百姓,都把孩子们送进来上学怎么办?如何养的起?” 现在丁毅计算的人数为每县六百人而已。 但如果一直免费,将来会是六千人?那怎么办? 丁毅沉默了会,原本想着,几百年的后世,一个县也没这么多人啊。 但马士英提的对,以后不能一直这么干下去,因为大家习惯之后,将来再收钱,就很容易闹矛盾了。 “臣建议。”户部陈有富道:“普通百姓的每年收少许钱,商户和官吏士绅、工匠等有收入的,略多点。” 这话就拉仇恨了,现场很多人瞪过去,凭什么呀。 丁毅也不拍板,坐看群臣们争论。 大伙一番争吵,吵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决定。 凡有公职的,包括朝廷各局的吏员啊,工匠啊,各种厂里的人啊,每年交二两银。 也可以不交,比如你回家吃饭就行。 其余的商人和普通百姓、其他职业的孩子,每年交五钱银,或三斗米。 家里确实困难的,则免交。 至于困不困难,当然由各县府自己确定。 于是,仁德三年,丁毅批准了大乾朝立国以来最大的一笔开支,全民教育补贴。 以后每年投入在教育上的开支,接近两千万两。 第二天,丁毅和内阁商量后,再次修改新的法典内容。 用丁毅的话说,农业是基础,是全国百姓生存的希望,而商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 丁毅想源源不断的收到商税,必须要商品流动起来,让商人流动起来。 丁毅决定让大明原本的官方水驿道,可以免费提供给商用。 前面说过,大明的官方水驿道,四通八达,除了少数省份的一些特别偏远的地方,水路都能通到。 以前只有勋贵和重要的商人,买通官方后可以利用。 要么是交重税,要么买通税吏。 丁毅现在只收商税,水驿道免费使用。 但有一条,在战争和特殊时期,优先让军方物资通过。 丁毅更让大乾海军司令部总兵官郑芝龙,加大海外与日本和朝鲜等地的贸易,让源源不断的海外商品进入大乾,流动在市场上,带动大伙的消费。 总之用现代话来说,加大进口和出口,让商业强力运转起来,从而带动全国商业的发展,为朝廷增加税收。 此时明末刚结束没几年,说实话大部分普通百姓还没什么消费能力,能囤好田,能按时纳粮税已经算是不错。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