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牧人-《1635汉风再起》
第(3/3)页
“张牧监,这是杨志财家的老三。”看到杨祖源赶来,孙寅仲笑着对一名瘦高的汉子介绍道:“他目前在县里读中学堂,可是我们这一片牧区最有学问的少年郎。哦,对了,他家除了一百多只羊,还养了九头牛。母牛嘛……,哎,娃子,你家有几头母牛来着?”
“我家有七头母牛,两头公牛。”杨祖源狐疑地看着另外几个身穿皮衣的男子,瞧着像是城里人,而且其中还有两人长着一副西洋夷人面孔。
“你好呀,少年人。”一名长着一副娃娃脸的夷人热情地朝杨祖源打了一个招呼,说得竟然是字正腔圆汉语。
“……”杨祖源面对几个陌生人,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双手使劲地攥着缰绳,木然地朝对方点了点头。
卡斯珀·沃伦见状,朝几名随行的同伴耸了耸肩,然后继续向负责该地区的牧监询问牛群存栏和牧养情况。
卡斯珀·沃伦的父亲是一名德意志人,早期受荷兰东印度公司征募,来到遥远的东印度群岛,从事武装护卫工作。在服务期限届满之后,跟着几名同伴转投汉洲,成为一名商船水手。
工作十年后,在齐国移民部接受入籍仪式后,宣誓永远效忠齐国,成为一名归化的正式国民,随后定居于南都。
老沃伦拿出多年的积蓄,凭借当年曾在一家黄油作坊当学徒时掌握的手艺,也在南都城创办了一家黄油作坊,生产这种盛行于欧洲宫廷的贵族食品。
黄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是奶制品之冠。而且五、六十斤牛奶才可提取二斤左右的黄油,足见其珍贵。老沃伦的黄油作坊一经投产,便立时受到一些有钱人阶层的喜爱。添一勺黄油,加于咖啡和茶中,或者用来制作甜点和糖果,享受一把欧洲贵族风。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老沃伦家的“鼎记”黄油,已成为整个南都府最负盛名的食品工厂,甚至还在昌吉府(今澳洲巴拉腊特市)、江陵府(今澳洲南部吉朗市),以及南安府(今澳洲阿德莱德市)创立了分号,黄油制品销售量极为广大。
黄油是将牛奶中的稀奶油和脱脂乳分离后,使稀奶油成熟并经搅拌而成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奶源,因而,作为“鼎记”黄油食品加工厂的少东家卡斯珀·沃伦——当然,他更希望别人称呼他的汉名,潘清风——便四处收揽奶源,并且还深入各个牧场,试图直接将供应渠道搭建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牧场主身上,以便减少更多的采购环节,节约成本。
而作为管理牧场的地方政府,自然对这种能为牧人增加收入,还能提升地方政绩的商业要求大加支持。牧监亲自领着几名随员一路陪同,不辞辛苦,详细考察辖下的众多牧场。
要知道,一头奶牛的产奶高峰期,一天的产奶量在25-40公斤左右。淡奶期,一天的产奶量也在5-20公斤左右。一般情况下,泌乳期大概在300天左右。
但是,牧人根本没有妥善的保存和运输工具,更没有多余的钱使用冷冻手段加以延长保质期。因而,在牧场中,那些无法消耗的牛奶,只能白白倒掉,造成巨大的浪费。
而财大气粗的“鼎记”黄油食品厂自然不存在任何经济和技术上的困难,可以顺利地将牧场中生产的牛奶保存并运输到城里的加工厂。
在三年前,由皇家科学院和长安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发了一种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水冷式冷却器成功问世,借助于这种冷却器,牛奶便可以在乳牛场或其附近被冷却,这种方法非常有助于确保牛奶新鲜地运到目的地。
而且,随着铁路的发展,人们开始试着将牛奶从牧场往城镇运送,以促进奶制品的消费。据说,几家研究院受农业部委托,正在就如何将牛奶如同罐头一样装入容器,既可以灭菌,又不会损害牛奶的味道和乳脂,进行不懈地研究和试验。
相信,经过科学和工业的加持,齐国的牧业必将迎来一个高速而健康的发展时期,这对众多牧人而言,不啻于天降财路,为他们增加了更多的进项。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