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水厂那几天,他们看了不少黑道电影,对保护费之类的名词已经了若指掌。 李裕说道: “不算好事儿,主播的吃拿卡要也是很严重的,只能说是商业发展的畸形产物,带货主播还算有点底线,那些探店主播就更不要脸了,连吃带造,还录制两个版本的视频,给钱就发好吃的版本,不给钱就各种挑刺,劝网友们别去吃。” 身为一个世家子,杨修觉得无法理解: “这也太没底线了,咱们民宿有探店主播来上门吗?” 李裕想了想,貌似还真没有,之前陈燕虽然带了几个主播过来,但那是邀请来的,不是他们主动找上门谈合作的。 看来墩墩早就庇护着民宿了,只是一直没说而已。 多好的孩子啊,得趁着它天真烂漫,多忽悠几次,免得以后也变成狗子这种“事不关己丝袜蹭起”的躺平社畜。 晚上,李裕切了一些嫩茄子,做了一锅熬面条。 所谓的熬面条,就是把茄子炒成糊糊,加水煮面条,这种面条几乎没什么汤,面条表面挂着浓稠的茄汁,非常香。 过来蹭饭的吕布给自己盛了一盆,就着蒜瓣炫了一大口: “我发现中原这边给面条取的名字很简单,汤多面少称为汤面条,单独煮一锅面,过水捞出来浇卤子的是捞面条,这种没什么汤的,是熬面条,跟熬大锅菜一样。” 李裕说道: “中原人喜欢吃一切熬的东西,熬胡辣汤,熬稀饭,熬大锅菜……熬渗透到了大家的方方面面,甚至整个人生浓缩成一个字,也是熬……生病了,熬一熬就过去了;家里吃的不多,熬一熬就收粮食了,人生百味,都离不开熬。” 吕布嫌蒜瓣不辣,去厨房抓了一把独头蒜,边吃边说道: “都一样,大家都是个熬,不过你刚刚那段话挺有哲理的,我得记下来,文和先生很喜欢类似的语言。” 为了更好的体会这个“熬”字,吕布吃完了一盆面条后,又回了小半盆,差点没把自己撑傻。 李裕问道: “向益州进发了吗?” “张绣已经带着先头部队开始搭桥修路了,那些脚手架真是好用,铺路的速度非常快,还非常结实,比搭建栈道快了好多倍。” 杨修问道: “能过大车吗?” “不能,但手推车是没问题的,一些关键地方,我们都会加大密度,甚至用双根……钢管间隔缩小到一米,搭出来的桥比石头修的都结实。” 李裕提醒道: “只能临时使用,回头拿下益州,还是得想办法修一条能跑汽车的道路,这样两边的物资才能流通。” “贤弟放心,我们行军时,也会通过无人机规划道路,顺便勘探水文和地质情况。” 吕布这次不光带了洛阳铲,还带了履带式的小型钻探机,把前期的调研工作完成了,回头修路时,就能方便很多。 李裕记下来,对吕布说道: “明天我去买点建筑上用的测绘仪,预制厂那边可以出水泥桩了,回头要是条件合适,一些紧迫的地方,该搭桥就搭桥,不用等到战后。” “没问题,我们会的。” 吕布吃饱喝足,去仓库装了一大车物资,开着走了。 这一趟他们不仅要打仗,还得修建信号塔,一点点打通益州的通讯网络,拿下成都后,就组织民夫开始修路,两边通车的时间越早,就越容易开发益州这块宝地。 吕布开车来到汉中,正好碰到了黄琬: “老黄,给你带了几箱黄酒,你尝尝,但别贪杯啊,回头文和先生抓到你上班时间喝酒,可别扯到我头上。” 黄琬一听,赶紧拱手道谢: “我只在睡前喝一小杯,不会误事的,海量的物资堆在汉中,成都那边应该已经得到消息了,不知道会不会连累到伏侍中。” 伏完入川时,在汉中休整了几天,跟黄琬聊了很多,为了防止有个三长两短,还托付老黄帮忙照看家人。 现在大战在即,而伏完还在成都关押着,黄琬有些挂念。 吕布让几个亲兵过来卸车,笑着说道: “放心,那边有人保护,再说还有李严呢,这家伙跟黄忠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多少也是有些实力的。” 现实世界,李裕刚把厨房收拾好,穆桂英就来了,吃了顿饭,洗了个澡,又匆匆回去了。 第二天,李裕去买了一些修路用的测绘设备,顺便又去建材市场,论斤买了好几车脚手架,另外一些建筑设备,比如泵车之类的,也买了几台。 建筑行业不景气,这些建筑设备也无人问津,尤其是二手设备,价格更是低到了让人同情的地步。 采买完毕,李裕回到民宿,静静地等着周教授回来。 同一时间,书中世界娲皇宫。 周若桐走出静室,有种恍然若梦的感觉。 十年苦读,她又学到不少知识,再加上娘娘灌输的内容,知识量已经远超普通人。 进入静室的时候,她把手机之类的东西全都放在了外面,否则跟着过十年,所有电子设备就算不报废,电池也会衰减到无法使用的地步。 打开手机,看着锁屏页面那个帅气又带着一丝丝欠打的臭家伙,周若桐心中的思念顿时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她对娘娘说道: “妈,我想回去了!”